-
友情链接:
吕贤基是道光十五年的进士,从庶吉士开始一路干到了工部左侍郎。他为人正直,敢针砭时弊,道光皇帝对他的印象一直很好。然而,这样一位难得的忠臣,最后却因为自己的一封奏折被“写死”,实在可惜。
咸丰二年的一天,时任翰林的李鸿章去琉璃厂淘古董,他遇到了一个老乡,两人谈起被太平军攻占的安徽老家,颇为感慨。这位老乡对李鸿章说:“你这人太没良心了,咱们的家乡被糟蹋成这样,你居然还有闲心在这儿看古董!”李鸿章叹气道:“我一个小书生,没权没钱没兵,能做什么?”老乡说:“你写封奏折,请朝廷出兵,一定能阻止太平军扩张,这总能做到吧?”李鸿章赞同道:“这个倒是可以。”但他没说的是,当时他只是个新进的翰林,就算写了奏折递上去,皇帝也未必会当回事。
李鸿章仔细思考后,决定借借别人的势。于是,他跑到了老乡吕贤基家,对他嘘寒问暖,许久后才说道正题:“咱们都是安徽人,家乡遭了这样大的难,作为高官,您应该上个奏折,请朝廷派兵救援,我这几天一直在看地图,对于怎么出兵有些想法,我可以写个草稿给您参考下。”吕贤基也没细想,就觉得这事没啥问题,便说道:“这是好事,但我最近有些忙,干脆你写吧,写好了由我署名上递。”
李鸿章回家后,连夜写好奏折送至吕府。奏折内容具体,文辞优美,字里行间还饱含对故乡深厚的感情。吕贤基也没有修改,署了自己的名字,直接呈递上去。
第二天午后,李鸿章又去吕府听回音。没想到刚到吕家门口,就听到里面传出一片哭声。李鸿章忙问怎么回事,吕贤基说:“你的奏折写得太好了,皇上非常开心,就派我回安徽办团练,协助军务。”
但咸丰皇帝也不想想,吕贤基是个文臣,从来没打过仗,哪会练兵,更何况当时安徽的局面十分混乱,招兵,募集军饷都非常困难,吕贤基心里根本没底。明白事情原委后,李鸿章也只能安慰下吕贤基。吕贤基看了看李鸿章,幽幽说:“你也不用安慰我了,奏折是你写的,你对军事如此了解,你和我一块去就好!”
次日,吕贤基向皇上谢恩,又奏调翰林院李鸿章随行,安徽的形势比想象的还乱。太平军在那里攻城掠地,捻军也在此处与朝廷作对,吕贤基筹办的小型团练根本不是太平军和捻军的对手。八个月后,吕贤基和李鸿章就被太平军围困在舒城。
李鸿章十分狡猾,借口“老父有病需回家侍奉”,悄悄溜了,留下吕贤基在舒城死守。吕贤基最终也未能扭转危局,只能投水而死。可以说吕贤基就是被李鸿章的那道奏折给害了,虽然说为朝廷效力也是职责所在,但李鸿章如果不多事,多半也不会被派回家乡办团练,也就不会兵败自杀了。
但深究此事,咸丰皇帝也是有责任的,让文官去领兵打仗,怎么想都不靠谱,考虑到咸丰皇帝才登基,经验不足也是难免的,在得知舒城失守后,咸丰皇帝说:“贤基素怀忠义,必能大节无亏。”后来听说吕贤基自尽殉国,又“深悼惜之,赠尚书衔”,还命令有关部门在舒城为其建专祠,拔擢其子,称其“品行端正,居官忠直,名副其实”。
咸丰皇帝派吕贤基操办团练,多半是觉得吕贤基的奏折说得特别在理,那么让他本人去实施,也许可以事半功倍。然而,咸丰皇帝没想过,这世上有两种人,一种善于理论,另一种善于实践,奏章写得好不一定代表有能力,更何况这奏折还是李鸿章写的,在这多重因素的叠加下,悲剧就这样发生了。
图二李鸿章,图三咸丰皇帝